潘霍华弟兄(Dietrich Bonhoeffer),一个殉道者,一位基督徒领袖,1945 年,纳粹崩溃的前夕,被杀害在德国南部福洛森堡集中营,年仅39 岁。
关于他,他的一位狱友写道:“潘霍华是我所见过的极少数人当中,他的神是那么真实,而且一直与他亲近的……”
临终之前,他说:“这是终局,然而对我而言,却是生命的开始。”
他到底是怎样的人呢?
壹、他的出身
潘霍华1906 年2 月4 日生于德国的布雷斯劳,属今日的波兰。父亲是精神病理学及神经学权威。他的家族中出了许多爱主的基督徒。他的双亲性格出众,在生活上一丝不苟。 家中共有八位兄妹,潘霍华排行第六。家中总是充满着敬虔的氛围和其乐融融的气氛。
贰、才华横溢的青年
少年潘霍华天资很好。14 岁的时候他就决定攻读神学,17 岁进入图宾根大学,一年以后转入柏林大学,受教于哈那克、席伯格、李兹曼等名家。21 岁时潘霍华在柏林大学取得神学博士学位;24 岁就任柏林大学系统神学讲师,被誉为一个才华横溢、精通神学的青年。1936 年在柏林大学发表演说,主题为登山宝训,而后被集结成《追随基督》一书(另译为《作门徒的代价》),此书被认为是那时代基督徒思想的经典之一。
如果没有意外,潘霍华会和家族中许多素有名望的长辈一样,成为有影响力的神学家,精通神学和哲思,受人尊重,著作等身。然而德国社会和潘霍华在那个大时代来临之前,并不知道他到底要走怎样一条道路。
叁、时代的危险和基督徒的选择
上世纪30 年代,希特勒上台之初,纳粹撕开残忍面具前最繁荣的时代,德国从魏玛共和国积弱贫困中摆脱出来,经济奇迹和人们膨胀的野心相互催生。从底层人民到高层的知识分子,绝大多数人在真心支持这样的强权政府,其中也包括了德国多数的基督徒。
二战尚未开始,也没有开始屠杀犹太人,许多天真的基督徒,并不知道自己支持的到底是什么。
很快,德国纳粹政权就推出了自己的信条,就是臭名昭著的《雅利安条款》,除了“雅利安人血统”的基督徒,其他人种不能当牧师。纳粹政权出台了一系列今天看匪夷所思的规定:
篡改摩西的十诫;
否定保罗的职事;
模糊耶稣的血统;
使用篡改过的圣经,叫作《德国与主同在》;
放逐、逮捕牧师;
停止德国青少年基督徒的聚会……
纳粹德国的面目逐渐显明,它并不只要一个所谓的德国国家教会,而是要毁灭神的子民。1934 年5 月, 由神学教授卡尔·巴特召集巴门会议(Barmen Synod),地点在德国巴门市。139 位基督徒代表德国18 个宗派通过发表《巴门宣言》,声称教会不是政府机构,有神赋予的使命。巴门大会的另一个成果是成立了“认信教会”,此会是由尼慕勒所领导,起初由不同教会成员组成。这是基督教反抗纳粹的中坚运动, 潘霍华是其成员之一。
1935 年9 月,潘霍华回到德国,担任了认信教会创办的神学院院长。12 月底,希特勒政府的宗教事务部长宣布认信教会及其下属一切机构均为非法,媒体也严厉地批判认信教会。导致神学院的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还会被歧视。
潘霍华的一位学生要去汉堡作牧师。“这么说你要脱离认信教会了?”潘霍华问。
“潘霍华博士,我们都非常尊敬您,但是如果不与官方一致,我们就找不到工作呀!”学生回答。
“如果上错了船,即使在船上朝相反的方向走也无济于事。”潘霍华说。
这样的逼迫使得巴门会议的参加者纷纷转变立场, 潘霍华服事的神学院在1937 年被纳粹关闭,他最后也被禁止出版书籍以及公开演讲。
肆、跟随基督——作主门徒的代价
1936 年潘霍华在柏林大学发表演说,主题为登山宝训,而后被集结成《追随基督》一书(另译为《作门徒的代价》)。书中提到跟随主是要付代价的,要顺服基督,要受苦,要舍己,要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以下是取自书中的几段话:
因为基督之为基督,乃在乎祂的受苦和遭弃绝,所以门徒之为门徒,也是在乎他们分担主的受苦,遭弃绝,和钉十字架。“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否认己。” ( 可八34) …… 舍己绝不仅是一连串折磨自己或禁欲主义的孤立动作。舍己不是自杀……不认自己就是只注意基督,不再注意自己,只看走在前面的祂,不再看那条我们认为是太难走的路。再一次,舍己所能说的,只是:“祂领路,紧紧地跟着祂。”
十字架是基督徒分担基督所受的苦,到最后及最完全的地步。因此,惟有人完全献身作门徒,才能经历十字架的意义。
这些话也自然成为了他自己的见证。当时许多教会都为了免受纳粹政府的逼迫,而采取附和或妥协的态度,潘霍华却无视强权的压迫,他紧紧跟随基督,有分于基督的苦难与逼迫,甚至殉道。
伍、被捕与殉道
1939 年,在战争爆发之前,潘霍华第二次来到美国,并得到了居留权和神学院的工作,但他不顾许多人的反对,毅然决然地回到德国。他写信给一位美国的神学家说明他的决定:“假如这时我不分担我同胞的苦难,我将无权参与战后德国基督徒生活的重建。”
1943 年,潘霍华因被指控“参加非法地下反抗组织”,被秘密警察逮捕入狱。在两年的囚牢中,潘霍华并没有失去他对神的信心,他前后写下10 首诗来抒发他内心的感觉——沮丧和希望、恐惧和勇气、忧伤和喜乐以及他向神的祷告。以下是从两首诗里的节选:
囚牢夜语
主啊,在屡次动乱之后,
赐予我们多重的确信。
在我们如此偏行己路之后,
愿我们见到黎明的曙光。
愿你以话语为我们修筑道路,
直到天边地极。
善的力量
此刻,夜深人静,
求你让我们听见你儿女的声音,
从黑暗世界,生生不息,
发出普世欢腾的赞美诗篇。
既有一切善力围绕我们如此神奇,
叫我们的勇气坚定不问前途如何,
从清晨到夜晚必有神与我们同在,
爱的应许赐下在每一个清晨开始。
他在《追随基督》书中有一名言 “当基督呼召一个人的时候,祂是叫他来死。” 这“死”是指舍己和完全脱离旧我之意,不一定是要为主殉道。然而,这句话却预言式地诠释了他人生的最终结局。在被杀害之前三个月,潘霍华在一封给父母的信中这样写道:“亲爱的爸爸妈妈,这最后的两年告诉了我,我们所能经历的东西是多么微不足道。然而,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在失去他们所有的一切,只要想起这一点,我们就知道了:我们没有权利说什么东西是属于我们的。”
在他被杀害的前一天,与他一同关押的英国人记录了潘霍华最后的日子:
潘霍华带领我们进行了一次小小的主日敬拜。他对我们讲话时的那种神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人……他刚刚做完最后的祷告,
门就打开了,两个身穿便服的人冲进来,说,“囚犯潘霍华,跟我
们走。”“跟我们走’ 这句话在这里只有一个意思,就是去绞刑架。
我们都去与他告别,他把我拉到一边说:
“这是终局,然而对我而言,却是生命的开始。”
隔天1945 年4 月9 日他就被杀害在福洛森堡集中营。然而,仅仅21 天后,4 月30 日希特勒自杀身亡。5 月8 日,德国签署投降书,纳粹政权瓦解。
陆、为主在德国的行动祷告
离潘霍华殉道已经70 多年,德国的基督徒经历了高低和起伏。主也未曾忘记这个地方。
这些年来德国人因着科技的发达,社会制度的先进,哲学思考的高深,常常将基督的信仰当做另一类哲学,信主的人越来越少。可是这些都无法掩盖德国人内心深处最本质的需要,人人需要生命,人人需要出路,人人需要耶稣。德国的历史,从蛮荒时期开始,就有拼命敢死之人在这片土地上向野人传福音;到了改教时期,又有人为了平民不顾性命地传播圣经真理;摩尔维亚的德国人去向全世界,为福音牺牲奉献;严酷的环境里,更有一批殉道者延续前人的脚踪。我们相信,主曾如此使用的地方,仍会有春雨秋雨之福。
近些年来,因着难民的问题,出现了许许多多新的社会问题,稳定的德国社会开始经历改变。我们祷告不仅新的移民对福音敞开,德国人的心也因着大环境的变动来寻求真理,寻求神。愿神祝福!
没有评论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