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因为黑暗而寻求光明

Salzwedel-11-16-06, 11/16/06, 1:08 PM, 8C, 3958x10451 (2826+630), 150%, 7-19-06 Hi Con, 1/100 s, R59.5, G55.8, B77.2

一位诗人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我们的人生也是这样的。

 

不管我们出生在多么平安喜乐的家庭,在我们逐渐长大的岁月中,都避免不了看到世上各样的堕落,感受到内心的悲伤,经历这样那样的黑暗。可是我们生来就有一颗寻求解答,寻找方法,寻觅光明的心。这样的本能从哪里来?又能从哪里得到安慰和满足呢?

一. 暗夜的眼睛

 

我出生在中国大陆中部一个小城镇,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也许是生来的敏感给了我多思的习惯,也让我对周围环境有较深入的感知。我母亲的家人热情又急躁,父亲的家庭正好相反,对人淡漠,不急不躁。所以我母亲与父家关系很不好。我年幼时经常不能明白,大人们为什么互相指责,为一些莫名的事情愤怒或怨恨。我更发现,人们无法控制自己的心绪情感,往往不由自主地在愤怒与恨意中相互伤害,甚至伤害自己。我为此深深感到悲哀。

 

记得有一句名言,“Fear causes pain, and pain causes hate, and hate makes you lost.”(恐惧引发痛苦,痛苦引发仇恨,仇恨使人迷失。)也许这就是人们迷失在各种各样情绪中的原因:恐惧。人们害怕迷失,害怕被伤害,害怕不能事如己愿,害怕死亡。可是如何战胜这种恐惧?如何消除这种怨恨?又如何解答这些迷失呢?

 

我从小就喜欢文学。小时候读的《荷马史诗》给我很多影响。我沉迷于英雄的事迹并心生仰慕。渐渐地,我开始喜欢有过人天赋的人。我以为,他们可以突破普通人所受的限制,翻云覆雨,游刃有余。可惜的是,这些人经常与悲剧联系在一起。高中时候,我把拿破仑“天才就是燃烧自己照亮世界”的名言挂在桌前很久。然而历史上的英雄即使成就再大并且没有惨败,终究都归于尘土了。他们只在一方面过于常人,却往往在其他方面缺憾甚多。我捧读过十几次的《红楼梦》,虽然博大精深,却是悲观主义的最佳代表作。我亦曾迷恋法国印象派诗人兰波,傲世独立又惊才绝艳,少年成名十九岁封笔,中年时流浪漂泊形容惨澹,三十七岁便死于恶性肿瘤。临终前他写道:我恨苦难。我看到,不管这些人多么才华横溢令人称赞,他们都不快乐。

 

在我脑海中盘旋着这样的念头:我们为什么有这许多无法战胜的“劣根性”?对这个将空虚和悲哀层层包裹在灯红酒绿里的世界,人们为什么飞蛾扑火般地着迷?人为什么活着,难道只是为了痛苦或者平庸?尼采说,存在本没有意义,却无法停止地不断循环。这是真的吗?

 

“为什么”、“什么理由”、“为何目的”这类的问题不断地纠缠着我。在前期,我还冥思苦想受这种抑郁侵袭的原因,直到我精疲力尽,放弃自我,只能任这种抑郁扩散到整个精神世界,最后习惯了麻木的生活。只是,我心底处还有一点盼望始终无法熄灭—这不应该是长久的状态。我知道我会找到光明,今天的疲惫只是过程。就是这份莫名的信心鼓励我继续向前。

二. 聆听福音—我愿意

 

我第一次接触福音是○八年十月份。北京的秋天明媚而清朗。我坐在校园室外学习。一位姐姐走过来对我说:你好,请问你愿意了解一下耶稣基督吗?

 

我说,我愿意。

 

在接下来的半个小时中,她为我介绍了圣经的主旨,耶稣的故事和她自己的见证。她说她并没有计划传福音,但看见我时,心里有一个声音让她来接触我。这是神的指引。我将信将疑地想,有这么神奇吗?

 

过了两周,我受她的邀请第一次参加了校园聚会。一位年长的校友给我们分享了他的经历。他的话语情真意切,令人动容。我想,也许圣经说了些真理吧,不过这些分享都是个人经历,这世上有很多奇怪的心理效应,这只是其中一种。

 

虽然那个时候我很希望认识信仰,心里却早有了先入为主的想法:圣经只是人编的故事,给人寄托罢了。一个月后的感恩节聚会是我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参加那里的校园聚会。这次聚会我没有太多触动。结束时,一位姊妹送给我一本福音书籍,过了很久我才拿起这本书开始读,可是一读起来便被吸引了。那天我如饥似渴地阅读着,从傍晚的余晖斜照直读到黎明的霞光满天。

记得那本书引用圣经旧约哈巴谷书三章十九节:“主耶和华是我的力量;祂使我的脚快如母鹿的蹄,又使我稳行在高处。”这段经文就是那本书的主旨。那一天,我像书中的女孩那样说:“看吧,我在这里!我就是你那个名字叫做乐于奉献的童女。”也要说:“在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不论人生的道路多么崎岖不平,如果能够以神的心意为准则,去重新审视,重新处理对待,人生就会发生实质性的改变。”最终我就能如书上所说“迈着王后般轻柔的步子,高雅华贵。”

 

我早期接触到福音,虽然有这样那样的触动,不过一直没有真正去追寻。二○○九年四月室友陪同我参加了一次另一个团体的聚会,没有留下什么印象。一直到二○一一年九月我来到美国马里兰州又一次听到福音,才有了更深的感动,并有了真正的寻求。

三. 音乐之光—源头

 

那段时间,我从其他方面对神的经历深切而真实。除了阅读最初的福音书籍以外,另一次经历也加深了我对神的感知。这感知不是道理上的,而是内心深处的。

 

我是个热爱音乐的人。音乐如同我生命的一部分,不可或缺。感谢主!祂借着我对音乐的敏感来接触我,爱护我。○九年三月我异常抑郁。一天中午我无意中听到阿利路亚的赞美歌声,随手点开几首歌,仔细聆听在音乐中流动的灵。那天的日记里我写道:

 

“恍惚间,我仿佛听到了天使的声音。这音乐不仅仅是世间的音乐,它完全是为灵魂所谱。这声音潜入我的心中,触到我的灵魂,进到更深处的灵里,并且瞬间与之融为一体,让我猛然感受到遗失已久的欢快和幸福。我有强烈的直觉,这音乐中透露着真切的仁慈与关爱,为生活而歌,为万物而颂。散发出一种纯洁神圣的光和热,这是无比美好的,也是真实可以感知的。”

 

我又写道:“它(音乐)周身都散发着力量与美好,深入我的内心,与我的灵产生共鸣。”那一刻,我真正感受到了这世界存在着的美好,可以穿越一切艰难险阻、肮脏污秽、悲苦压抑的美好。

 

“这愉悦好像并非来自于艺术家的表演,却是来自那遥远的初生之地。
没有任何孤独感,没有任何恐惧或者焦虑,这份快乐是我从来没有体会过的。”

这愉悦一直绵延至今,如一条细细的水流滋润着我的心,如一盏明灯在任何时候都照着我眼前的路。我知道,这光亮与愉悦是无法在地上找到的,这种没有杂质的幸福也无法在任何一个天才音乐家的曲谱中找到。它只来源于神,我们一切生命的源头,生命的亮光。这纯粹的快乐直射到我心中,在那冰冷抑郁的日子里,让我重新感到生的渴望。

 

磨灭人心智的是积年累月的事实,它令人失落迷惘。给人希望和信心的,却是剎那间出现的光明。这光明连着我们的心,与我们生来便渴望光明的灵相呼应。如托尔斯泰所言,“受难者得救时,是为他眼中的二次出生所救,记忆中深刻的意识生活,比他以前享有的要深得多。”

四. 转向主—寻求还是被寻到

 

真正信入主前还有一段道路。○九年,我遭遇了巨大的挫折。我找到了当年六月一日的日志:

 

“上周三晚上,许多事情淤积在心中,痛苦已久,决心一定要说明白,到凌晨四点才回到寝室。我疲累至极,那几天本未休息好。躺在床上,挣扎很久,愈发身心交瘁。大脑完全不受自己控制,整个身体都飘忽得很,意识也趋于模糊。只剩下一点力气苦苦挣扎,不让自己崩溃。

 

“到最后,只留下一点点意识的时候,我开始呼求神。我说道:‘神啊,我很痛苦,求求您,帮助我。’就这样,我不断地念着。我说,‘我的生死完全交给您了,我已经没有能力去掌控,您知道我的命运会走向何方,我只有依靠您了。’”

 

那一天,我终于得到神的应允,祂回答了我。这样的经历一旦有过,我对神就笃信不疑。过去我觉得与神相关的一切都是可笑的,直到自己经历了神,才明白为何年长的弟兄姊妹会说,神是信实的,也是可感知的。

 

自此,我常向祂询问。我感到自己倚在祂的膝边,向祂诉说。可又不用真的讲述什么,因为祂知道一切。仅仅是体验与祂的同在就可以让我不再孤独。我只是喃喃地说,你还在吗,你还在吗。哎,你总是在,而我却经常背离你。

 

二○一一年九月,我来到美国马里兰州继续研究生学习。我没有遇到任何“传说中”传福音的人。至于后来,认识召会的弟兄姊妹是又一次奇妙的经历。有一次我在图书馆自习,晚上计划去朋友家里住。朋友打电话说她的室友叫她去参加一个中秋福音聚会,很晚才能回家。而那天图书馆提早关门,我无奈只好与她一同去参加聚会。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召会里的弟兄姊妹。

 

第二周周五,我参加了校园圣经学习聚会。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学习圣经。第三周圣经学习结束后,我住到一对圣徒的家里。这也是次奇妙的经历。那天下午,我一直有一种不知哪里来的冲动,就是想住到他们家里。可是我们相互都不熟悉,所以我一直犹豫不决。晚上我终于开口,我刚表达了我的意愿,便受到他们热烈的欢迎。晚上,我与家主姊妹有很多交流,解答了我心中剩下的疑问,于是我立刻决定接受主,并在第二天受浸了。

 

我曾知道许多道理,有了许多经验,魂里受了莫名的感动,直觉上得来奇妙的指引,但因没有转向主,一切都是徒劳。我仍旧会身不由己,常常糊涂,即使偶尔有了一些清明,也会被我抛在脑后。现在,我找到我的路了,那就是转向神,让祂做主。

 

祂是光,祂是爱,祂是希望,祂是支柱,祂是造物者,祂是生命源头。信主,不仅是发现、明白、感受、体验这些的过程,更是将自己的心思、意志、魂、全人都转向祂的过程。

 

回看我这一路走来的历程,是我在寻找神吗?我觉得更应该说,是神寻到了我。神愿每个人得救,祂早已拣选了我们,且毫不吝惜祂的爱,只等我们转向祂。祂说,跟从我。祂扶起软弱无力的我,向前走去。

 

— 张姊妹

 

全文: http://thenewmanmagazine.org/newman/?p=182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普人特福的博客cnzz&51la for wordpress,cnzz for wordpress,51la for wordpress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