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问答—基督信仰与佛教
壹 为什么有不少中国人信佛?
首先要回答为什么中国人需要信仰。信仰是人类普遍的基本需要。不仅中国人,全世界所有的民族和国家,不论发达或落后、文明或野蛮,人都有信仰的需要与敬拜的行为。在所有生物中,也惟独人有信仰的需求与敬拜的行为。在所有造物中,人是最独特的。中国古人说,“人是万物之灵”。唯有人会探索其生存的意义,会寻求一些终极问题的答案,如“人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人生为什么痛苦”,“人为什么会死”,“人死后会如何”等等。这些问题无法在人类的科学、理性、哲学中找到,所以人只能求助于宗教。佛教作为中国最广为人知的宗教,就常常成为人求助的对象。
不少中国人信佛或宣称自己是佛教徒,有许多方面的原因。首先,不少中国人认为佛教是中国的宗教。要信教就要信自己国家的。但其实佛教并不是中国的宗教,佛教是个舶来品,是从古印度传来的。然而,因为佛教的许多词语已经被中国文化吸纳,如“缘分”,“积德行善”等等;同时佛教在一路的传播中也吸纳了其它宗教、文化的风俗和思想,例如“轮回”这个词并不是源于佛教,乃是来自佛教的宿敌“梵教”,而现今佛教里常常教导的“积德”也非佛教的原创,中国道家经典《易》中就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样的混杂导致了今天中国人对佛教常常有文化上的认同。
其次,佛教在中国非常容易被接触到,庙宇信徒众多,所以当人感觉有信仰需要的时候,佛教很容易“先入为主”。人们这样选择佛教常常是被动的,这就如同印度北部的锡克教,西亚的伊斯兰教,多数教徒并非认真主动地研究、比较,作出选择,而是由于传统和氛围的缘故,被动地接受。
再次,中国历史上统治者在需要的时候,就借用佛教的一些思想,帮助其维持统治的稳定。例如李世民希望盛世长久,就寻求大乘佛教中对人关怀的一些思想;周世宗敌对佛教盛行的南唐,因此下令“灭佛”;而他的继承者赵匡胤为了文化输出,推翻前任的政策,扶持佛教。佛教在中国历史上的兴衰,常常只是因为统治者在那个时代的需要。
最后,佛教经过许多代世俗化,已经沦为一种亚宗教,也就是一种没有特点的民间崇拜。佛教所崇拜的对象,在小说,影视或其它媒体中与常人没有什么区别。这使人觉得,接受这种宗教可以“什么都不用做”,也可以完全不影响现在的生活。今天许多中国人自称佛教徒,只是标明自己认同佛教的世俗行径,也标明自己是个有信仰的人,或仅仅迷信地崇拜佛教的偶像,对佛学信仰的内容并不了解,也无意认真了解或投身其中。这表明,今天世俗化了的佛教,对中国人的实际影响虽然广泛却很微弱。
贰 佛教到底是什么?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信徒人数排名第三,排在首位的是基督教有信徒22亿,其次是伊斯兰教(即回教),有信徒16亿,佛教信徒全球约12亿。
一、无神哲学
现代佛教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似乎有许多偶像、神明的崇拜,但从佛教肇始而言,佛教其实是一个无神的哲学。佛教里并没有创造万有之神的概念,佛教也不解释宇宙万有的来源以及人类的来源。佛教只是一套深奥的哲学体系。这套哲学体系特别描述、解释人生的苦难,以及解脱苦难的人为办法。
二、其来源
主前六世纪,雅利安人所建立的婆罗门教设立了古代印度由四个不同种姓阶级所构建的社会宗教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人命运多桀,非常痛苦。释迦牟尼生为王子,深感生老病死的苦恼,于是,他苦修6年。35岁时,他自称悟道成佛。(释迦所谓的“佛”指思想上开悟的人。)释迦摩尼83岁时去世。佛教开始并不敬拜任何神明,释迦摩尼终身没有为自己树立偶像。但去世后几十年,他的弟子将他奉为佛教教主,尊为神明,佛教由此开始。原始佛教开始北传,传布到中国,经历了许多起伏。
三、其教主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摩尼是一个人,他一生在追寻智慧,追寻人类罪恶的原因。但以他的人生来看,他并没有超越的人位,他会因极度严酷的苦修而痛苦,会因无法得到真理而失望疲惫,也会在静思中受到内心罪恶的引诱。换句话说,他最多是一个思想升华、开悟的人,他不是创造万有的神。
其次,释迦摩尼并不看重自己的教训。从许多佛教典籍的记载中,我们看见了释迦所立的原则“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 ),这表明他本人对于自己所说的话并无把握、也不肯定,更不盼望外传。
四、其教义
原始佛教中有所谓的“四谛”:“苦、集、灭、道”,指佛教的四个基本认识。这四个基本认识的前两者乃是“苦”和“集”,描述人生存的困境,即苦难和苦难的原因,属于世界观范畴;后两者乃是对这种苦难的对抗,属于方法论。
“苦”是佛教对人生,对世界乃至对宇宙秩序的描述。佛教认为人生无常地痛苦,世界无常地走向毁灭,宇宙无常地混乱。即使死也无法脱离这种苦难,因为轮回将人周而复始地带入这样痛苦的循环。基于这个认识,佛教徒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宇宙观都是悲观的、消极的,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人无法脱离痛苦。“集”则是佛教所认为痛苦产生的原因。佛教认为人类中了“痴、嗔、贪”三种毒,如果苦毒不除灭,人无法改变痛苦的循环,即一直在“轮回”中打转,直到世界完全消失毁灭。这两项认识确立了佛教徒的人生观,佛教要求其信徒能够“识苦断集”,也就是认识世界必然毁灭的真相,并要从这个毁灭的律中脱离出来。
进而,佛教提出了它的后两项主要认识:“灭”和“道”。“灭”是对上述毁灭性规律的了结。这一项认识说明佛教脱离苦恼的愿望。而“道”则是脱离的方法和实践。简单而言,佛教的“道”指对自己的修炼,通过修炼定性,遵守诫律,增长智慧而脱离人生来就有的苦毒。
佛教对人生苦难的观察是深刻的,描述是细致的。但佛教所提供借着“修炼”帮助人脱离苦毒的方法本身是痛苦的,结果是永远达不到的。因为人既不能借着“行善”消除已过的“恶行”,也不能通过“修炼”,消除“痴、嗔、贪”的恶念。人欲望深处的恶性是与生俱来的,无论是行善,还是修行,人罪恶的根源都没有改变。
佛教徒实践上的失败导致佛教传布失去了最初的目标,当释迦摩尼所描述的方法不起作用时,后世的佛教徒就转而敬拜佛教的创始者及其跟从者,释迦摩尼和他的弟子们被称呼为“佛、罗汉、尊者”,佛教开始传布泛神论思想。佛教自此从一套哲学实践体系,转变成为多神宗教。
五、其教训
佛教的重要教训乃是“劝人为善”,所谓“众善奉行,诸恶莫作”。其实劝人为善是现存于世许多宗教的共性。因为如果一个宗教劝人为恶,它就不能存在,反倒成为邪教,就会被政府取缔,为人民唾弃。好的宗教总是“劝人为善”,期盼改良人性,叫人遵纪守法,多行善事。行善抑恶绝非佛教的首创或独有,在佛教传布到中国之前,陈寿的《三国志》中已记载了刘备的遗训“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在这一点上,佛教充其量加强了人类本性中早已存在的价值观。
然而,人的需要并非仅仅劝善的教训,乃是行善的生命和能力。行善不是道德教训可以做到的。儒教的教训做不到,佛教的教训同样无法做到。在经历了儒学、佛学、道家思想等许多教训后,我们仍然深刻地感受到世风日下。人的生命既有行恶的本能,“就是那恶与我同在”,犯罪就不是能靠教训消灭的,就如圣经所说,“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人真正的需要是一个不犯罪的生命!
佛教中劝人行善的教训还包括“积德消业”的逻辑思想,就是试图以行善消除良心的控告,达到心里的平安。劝人为善是好的,但若是认为做善事可以成为功德,消除犯罪的后果,那就是贿赂良心,欺骗公义。照公平的原则, “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这是最朴素的公理。张三犯罪得罪了李四,他就是对李四不公义,良心有亏,若要恢复他的公义,对李四良心无亏,他就应该找到李四,认罪且挽回或赔偿李四的损失,或受相应的惩罚。若非如此,即便他修桥铺路,买鸟放生,周济穷人,或行了别的善事,在李四面前他依旧没有公义,依旧良心有亏。如果他因行善自认为有了平安,无疑是欺骗公义,他的行善就成了贿赂良心。其实良心是人灵的部分功用,以公义监察人的行为。人犯罪不仅得罪人,也得罪神,以致受良心不断的控告。“积德消业”既无力恢复对人的公义,何况神呢?神岂是可以贿赂的吗?至于佛教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劝善,则到了完全不考虑公义和公理的地步。佛教教训“轻物欲、重精神”,这对于抑制贪欲,鼓励人追求精神是有帮助的。然而对物质一概的否定也有消极的一面,使人不事生产,迎合人懒惰的心理。佛教从创办之初就是一个轻物欲,重精神的思想体系。原始佛教的僧侣(比丘)是不接触货币,只以乞讨食物为生的。现代佛教虽然没有这么极端,但总体上也宣扬财货无用。其结果往往并没有看轻物欲,反倒养成了不事生产的寄生思想。寄生也是一种不义。此外,佛教苦行思想到了一定地步,不仅轻看自己的身体,甚至残害己身,我们从和尚尼姑的头烫香疤可见一斑。
叁 佛教的短缺和问题
从以上简单的介绍,佛教作为人所发明的宗教,既不能解决人根本的问题,也不能满足人基本的需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短缺和问题。
一、没有真神
佛教的创始人乃是思想开悟的人,他并不是神,他的弟子更不是神。真神乃是指那位创造宇宙万有、管理宇宙万有的主宰。照此定义,佛教里根本没有真神。
二、没有来源
人生终极问题中最重要的乃是,宇宙从何而来?人类从何而来?对于这样重大的问题,佛教并没有提供任何答案。
三、不认识人的罪性
佛教认识人的痛苦,认为痛苦是犯罪的结果,但不认识人犯罪的行为是由于犯罪的生命和犯罪的性情(罪性)造成的。因此佛教也许可以减少罪行,减轻痛苦,但不提供解决罪性的拯救之道。佛教虽然也说牺牲,但这种牺牲并不改变罪人的生命和犯罪的性情。佛教中有割肉饲虎的勇士,割肉可以暂时阻止饿虎吃羊,但却无力改变饿虎吃羊的本性,也就是受造之物堕落的属性。
四、没有公义法理的救赎
佛教的教训试图用做好事、行善事消除人犯罪的结果。然而,人犯罪乃是得罪神或得罪人,对神对人有了亏欠。照公正、公义法理的要求,这种亏欠是需要偿还的,是需要公义法理的救赎的。
五、用人自己的努力修炼,试图自己救自己
人自我修炼的初衷也许是好的,但人用自己的努力是救不了自己的。人自己救自己就好像自己揪着自己的头发想要把自己提起来一样。又好像一个溺水的人在汪洋大海中,佛教指出了这个溺水者的困境,并提供了一种游泳的方法。但这个溺水的人至终会把自己的力量耗尽的,其结果仍然是溺毙于水中。他所需要的乃是外来的拯救。这外来的拯救又不能是同样溺水的人。
六、没有生命的分赐
佛教里没有生命的拯救、生命的分赐,它并不能分赐人新的生命、神圣永远的生命、不犯罪的生命、不死的生命。佛教乃是在人旧造的生命里,凭人自己的努力,自己改良自己的宗教。
七、消极寄生的思想
佛教提倡不事生产,寄托别生的思想教义。佛教的创始人释迦摩尼放弃王子的身份,甘愿成为乞丐,靠乞讨而生。他怜悯的心肠或者可以理解,看轻物质的意志也值得尊重,但佛教徒所树立的不生产,不劳作的榜样,给后世社会极大的破坏。至今,佛教盛行的地方,仍是社会活力最为低下的地区。
八、无法除掉人的罪恶
按照佛教教义,佛教僧侣应该是轻物欲,轻财货,轻今生的人,然而历史上屡次“灭佛”事件,其根源都是由于佛教传播后僧侣过于贪婪,占有了极多的土地,使社会瘫痪。南唐三十五州,(大约相当于现在东南三省),竟然在短短20多年时间里盖了四万多个寺庙,几百万佛教徒享受不纳税的待遇,却完全罔顾国家财政的巨大危机。人性的自私最终导致全社会的激烈反对。
其次,佛教徒对权力的贪求常常极度悖逆佛教基本教义。藏传佛教的开创者莲花生有五十名弟子,这些弟子将自己的老师称为佛陀第二。这些本应该无欲无求的僧人却成为西藏佛教恐怖活动的主力,组织对其他信仰(主要是本教教徒)的刺杀,这样互相的刺杀甚至蔓延到西藏国主赤祖德赞与朗达玛。可以说,这样的争斗并非信仰层面的争论,而是欲望与权力的斗争。
九、从痛苦到痛苦
佛教认识人生的痛苦,并试图借修炼减轻、消除人的痛苦。然而,佛教虽然宣扬许多美善的教训,但其实践的方法却是非常违反人性的。古代中国社会中的禁欲主义,消极的避世观,极度严酷的苦修实在带给修炼者更大的痛苦。这样的苦修在自表卑微和苦待己身上,确有智慧之名,但在克制肉体的放纵上,却是毫无价值。
十、从“虚空”到“虚无”
佛教认识人生的虚空,所谓“四大皆空”。然而,佛教修炼的最高境界,最好结果乃是跳出轮回,达到“涅磐”。涅磐就是寂静的状态,就是虚无的状态。佛教修炼的终极结果,乃是从虚空到虚无。
十一、佛教终极的结局:崩溃、消灭
最后,佛教徒有过许多对后世的预言,然而众多关于佛教及世界的预言中最关键的那个预言,就是佛教的结局,非常出人意料。因为包括释迦摩尼在内的许多佛教杰出人士预言时代逐次堕落崩溃,而佛教不能阻止世界的毁灭。因此佛教徒将末后的时代称为“末法时代”, 在“末法时代”中,一切正义和真理都被挪除。
包含佛教自己宣扬的所谓真理,及佛陀本身,都会湮灭、消失。
肆 佛教徒为什么需要信耶稣
一、需要回到源头,需要转向神
佛教思想的世界观是不完整的。从局部看,佛教思想有一定的道理,然而,佛教回避了人的来源,世界的来源,真理的来源,也不认识罪的来源。而圣经向我们启示,神乃是宇宙万有以及人的源头。起初,神创造诸天与地。人又是神按着祂自己的形像、照着祂自己的样式,为着祂自己的目的创造的。人因着撒但的引诱而犯罪、堕落,造成痛苦的现状。所有的人,包括佛教徒,都必须回到源头、转向神,才能认识人生的意义和目的,也才能蒙拯救脱离罪恶和痛苦。人若不转向神,凭着自己的努力,无论做什么,都像无源之水,至终都会枯干,成为虚无。
二、需要神的大能
佛教徒因为不认识创造万有的神,所以不知道依靠神的大能,只能依靠自己。然而一个陷入困境的“己”,凭借自己的力量如何自救呢?这好像在汪洋大海上的人宣称不需要任何救援,自己可以救自己。面对宏大的天地万物,以及自然界浩大的能力,人凭借本能就会感慨自身能力的微小,知道自己无法与之抗衡。事实上,凭借物理学牛顿的定律,我们就知道,如果没有外力,内力本身不会使物体有位移。按照所发现的定律,牛顿最后推断,宇宙必然有神的手所做的“第一推动”。
触类旁通,我们也可以断定,如果没有另一个更高的规律作用在我们身上,人是无法摆脱现在规律的束缚的。所有的人,包括佛教徒都需要借着认识神而认识这个更高的规律。
三、需要基督的救赎
佛教经典里讲到超越,也说到爱,说到善,却没有救赎的概念。实际上,说到救赎就要承认人是有罪的。佛教认识人的苦难,也承认人的罪恶,但佛教将行善和修炼当作脱离罪恶的方式,一定是徒劳的。如前所述,用行善消除罪恶,就好像我欠了甲钱,通过帮助乙,就当作没有欠甲任何东西。人犯罪是有后果的,犯罪是有罪案的,犯罪是有罪债的。人犯罪的后果是需要清除的,罪的案件是需要了结的,人的罪债是需要还请的。人犯罪的结果就是死,罪的工价就是死。人必须以死来偿还罪的工价。这极高的代价是无人能还得起的。然而,圣经启示,基督是神成为人,作为代罪的羔羊,为全人类死在十字架上,偿还了人的罪债,了结了人的罪案,为人类成功救赎,使人类脱离罪带来的审判和死的刑罚。基督救赎的工作是为全人类的,当然包括佛教徒。佛教徒凭自己的努力无法救赎自己,必须接受基督这无罪羔羊的救赎,方能脱离罪的刑罚和审判。
四、需要基督的生命
人不仅外面有犯罪的行为,有了罪案,有了罪债,需要救赎,人的里面更是有犯罪的生命,犯罪的性情。这犯罪的生命和性情是无法凭人自己的力量改变的。人真正的需要乃是一个不犯罪、胜过罪的生命。基督是神成为人,祂是神而人者。祂既有属人的生命,又有神圣的生命。基督在十字架上舍了祂属人的生命,为人类成功救赎,并且释放祂神圣的生命。然后祂从死人中复活,成为赐生命的灵,要将祂神圣、永远、不犯罪、且胜过罪的生命分赐到人里面。所有的人类,包括佛教徒,不仅客观上需要基督的救赎,主观上更需要基督的生命。相信基督不仅在消极一面使我们蒙救赎,脱离罪的刑罚和审判,更在积极一面得着基督复活的生命,不犯罪且胜过罪的生命。
五、虚空的器皿需要真实的内容
佛教徒认识人生的虚空,所谓“四大皆空”。不仅佛教徒,许多哲学家、宗教家都认识人生的虚空。认识了人的虚空,但没有找到真实的内容将其充满,那就更加的虚空。圣经启示,人是神所创造虚空的器皿,是要有正确的内容盛装在其中的。因为人是照着神的形像所创造的器皿,只有创造的神自己才能将其充满。正如法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帕斯卡(Blaise Pascal)所说的,在每一个人的深处都有一个神塑造的真空,这个空间只有耶稣基督才能填满。”圣经中的保罗说,“我们有这宝贝在瓦器里,要显明这超越的能力,是属于神,不是出于我们。”宝贝就是作了保罗生命的基督,但盛装这宝贝的,却是没有价值且脆弱的瓦器。无价之宝竟盛装在没有价值的器皿里!
佛教徒的盼望是脱离世界,自悟成佛。然而没有人知道成佛后人会怎样。佛教历史上被称为“佛祖”的释迦摩尼也不过活到83岁。后人将他的去世称为涅磐(超越),暗示他已经成佛。然而释迦摩尼从来没有宣称自己有更加超越的生命,并要将这样的生命分赐给人。然而基督却说,“我就是道路、实际、生命”,“我来了是要叫人得生命。”这超越的生命只有在基督里才能得到。主耶稣将永远的生命赐给人,使人不仅永远活着,并且有神的生命和性情,最终,使人在生命和性情上成为和神一模一样。人在基督里的盼望乃是模成神儿子的形像,使人在生命和性情上成为神。
伍 信耶稣和信佛有什么不同?
一、相信的对象不同。
信耶稣乃是相信耶稣这活的人位。信耶稣重在接受耶稣这个人位,不重在接受耶稣的教训。你若接受了耶稣的教训,却不接受耶稣这个人,你就仍然不是信耶稣的。耶稣是神成为人,祂是完整的神,也是完全的人,是神而人者。耶稣经过死而复活,成为赐生命的灵,愿意进到所有相信、接受祂的人里面,作他们的生命、生命的供应和一切。信耶稣就是将耶稣基督这赐生命的灵接受到我们的灵里,作我们的生命和救主。信佛的概念是混杂的,主要的是相信佛学的一套道理,借着学习佛学的道理,通过禅修提升自我;有的佛教徒也崇拜佛教的偶像,就是那些所谓成佛(悟出道理,思想升华)的人。信佛主要的是相信佛学的道理,遵守佛学的规条,凭自己的努力修炼,改良自己,提升自己。
二、信仰的方式、方法不同。
信耶稣乃是简单地接受耶稣作生命。不需要任何人的努力、挣扎。接受主耶稣的生命之后,主耶稣的生命就在我们里面长大,并变化我们人的生命,使我们人的生命与里面神圣的生命联结为一。基督神圣的生命在我们里面长大的结果,是我们自自然然地活出基督那样的生活,就是充满爱、光、圣、义的生活。基督徒的生活是享受基督、活出基督的生活。因为基督的生命是爱的生命,平安的生命,喜乐的生命,我们信入基督、接受基督之后,就开始了一个充满爱、充满平安、充满喜乐的生活。
信佛乃是凭人自己的力量,苦行修炼。人必须好好修行,勤修三十七道品及其它种种方法。佛教修行的工夫多而且繁杂。在佛教里,人只有靠自己的力量苦修,才能开悟,绝对不能依靠任何外来的助力。
三、两种信仰的结果不同。
信耶稣乃是得着主耶稣神圣、永远的生命,成为神的儿女,并在这神圣的生命里长大成熟,模成基督的形像,至终与基督一模一样。基督徒对自己的信仰有充足的确信。就好像一个小小的桃树长大之后一定会结桃子,一只小小的鸭子长大之后一定会游水,一个小小的婴孩长大了一定会成人一样,一个蒙神重生的基督徒一定会模成基督的形像,活出爱光圣义的生活。
佛教徒苦修苦练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乃是要开悟成佛,达到涅磐。佛教徒虽然凭自己的能力苦修、苦行,没有一个佛教徒对自己修炼的结果有把握。不要说不知道能不能修炼成佛,即使真的修炼成佛,达到涅磐了,那涅磐是一个什么结果呢?涅磐乃是一个“寂灭”、“静寂”,一切活动停止,是一个无动静,甚至无知觉的状态,是一个“空、无”的状态。换句话说,佛教徒苦修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乃是一个“死寂”、“空无”的状态。何等可悲!
陆 圣经与“佛经”有什么不同?
一、在科学层面上看圣经与“佛经”:
圣经启示,“起初神创造诸天与地”(创一1)…… 神在第四日造出具体的光体,“于是神造了两个大的光体,大的管昼,小的管夜;又造众星。就把这些光体摆设在天上穹苍之中,普照在地上,管理昼夜,分别光暗;神看是好的。”(创一16~18)神创造生命的次序乃是先造低级的,再造高级的;先造植物的生命,包括青草、菜蔬和树木,后造动物的生命,包括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的牲畜,最后按照祂自己的形像,照着祂自己的样式造人(创一26)。
而“佛经”却说,先有人类,后有太阳。太阳有城郭,方正2千40里,有“日王”发光,透过宫殿,照光给大地。(见《长阿含经》)
圣经明确了地球的地位,说:“神将北极铺在空中,将大地悬在虚无,将水包在密云中……看哪,这不过是神工作的些微。”(伯二十六7)圣经在科学发现大地是球形之前约二千二百年,就明确指出地球是圆形的,说道:“神坐在地球大圈之上。”(赛四十22 )
而“佛经”说,人类居住的大地,是浮在水上的,水又住在风轮上的,风轮下面是空的,有时突然刮起大风,风轮就乱转,水就乱动荡,就引起地震。(见《长阿含经 》、《大般涅盘经》 、《般泥洹经》、《华严经》)
圣经说,神使太阳发光,使星月有定例,黑夜发亮。(耶三一35)“耶和华造月亮为定节令,日头自知何时沉落。”(诗一〇四19)“你只可到这里,不可越过;你狂傲的浪要到此止住。”(伯三八11)现代科学发展了,我们才逐渐明白月亮的周期运动与气候、海水的潮汐变化等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科学发现,月球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为 384,400 公里,海水每日两次退潮涨潮为月球的引力之故,海洋某些区域可上涨 60 尺高,地壳亦可外凸数尺。
而“佛经”说,身高2万8千里的阿修伦天王、用手指盖住太阳,“日王”吓得放不出光亮。这也就是所谓的日食发生的原因。“佛经”又说:月球有方城郭,“月王”坐在方20里的七宝宫殿中,也有无数天神随从。月球的内外都很清彻,光亮照得远远的。月球有圆有缺,是被青色天所遮蔽的原因。(见《正法念处经》、《百喻经》、《楼炭经》、《长阿含经》、《大正藏》第53册第238~239页)
二、圣经中启示救主耶稣与“佛经”中“佛”之来源:
圣经启示耶稣基督是神成为人,祂是神而人者。祂是由圣灵成孕,由童女所生的无罪的神人。旧约圣经预言了救主的降生,新约成就了旧约的预言。在旧约以赛亚书第七章,申言者预言说,“必有童女怀孕生子,她要给祂起名叫以马内利(就是神与我们同在的意思)。”过了大约七百年,新约马太福音记载耶稣基督的降生应验了旧约的预言。“耶稣基督的由来,乃是这样:祂母亲马利亚已经许配了约瑟,他们还没有同居,马利亚就被看出怀了孕,就是她从圣灵所怀的。她丈夫约瑟是个义人,不愿明明地羞辱她,想要暗暗地把她退了。正思念这事的时候,看哪,有主的使者向他梦中显现,说,大卫的子孙约瑟,不要怕,只管娶过你的妻子马利亚来,因那生在她里面的,乃是出于圣灵。她将要生一个儿子,你要给祂起名叫耶稣,因祂要亲自将祂的百姓从他们的罪里救出来。”(太一18—21)就人性说,基督于两千多年前生在犹太的伯利恒,但就祂的神性说,祂的根源从亘古就有,祂是从亘古,从太初而出(弥五2)。
“佛经”说,释迦“前生”,系由人和兽乱伦所生。原文:“尔时世尊,为诸比丘说本生因缘,过去久远世时,婆罗林国中有仙人,以仲春之月于澡盘中小便,见鹿麚麀合会,淫心即动,精流盘中,麀鹿饮之实时有娠,满月生子,形类如人,唯头有一角,其足似鹿。鹿当产时至仙人庵边而产,见子是人,以付仙人而去……佛告诸比丘,一角仙人我身是也。”(见《大智度论》第17,《佛本行集经》第16)佛经中的“世尊”就是释迦摩尼,这样近乎疯狂的论述了自己的来历—由“仙人”和野兽所生。
三、圣经与“佛经”对于人生命价值的估量
圣经中耶稣说,一个人生命的价值高过全世界,“人若赚得全世界,却赔上自己的魂生命,有什么益处?”(太十六26上)所以圣经是非常看重人的价值的,认为人是所有造物中最贵重的东西。圣经进一步指出,人之所以尊贵是因为人是照着神的形像造的(创一26),人的生命可以联于神的生命,并与神的生命成为一(林前六17)。
“佛经”也说生命的价值,让人不要杀生,不要破坏,却不认识生命的等次。这导致佛教徒有时看重动物生命、植物的生命甚至超过人的性命,乃至佛教徒宣称“是故菩萨观于蝼蚁,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他们看蚂蚁可能是过去的父母,将来的诸佛。爱惜蚂蚁爱惜到超过自己的爸爸妈妈,这在人的良知本性上都是说不通的。这种认识不仅不能帮助人爱惜蚂蚁,只会使人轻贱人的性命,使之等同于蚂蚁。
圣经启示神创造生命的次序。神首先创造最低等的植物生命,包括青草、菜蔬和树木,然后创造较高等的植物生命,包括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的牲畜,最后创造最高等生命—人的生命。人是所有受造之物中最高等的,因为人是照着神的形像造的。植物的生命只有物质的形体,没有知觉,没有魂;动物的生命不但有物质的形体,也有知觉,有动物的魂;人不但有物质的身体,有更高的知觉,人的魂,更有一个独特的器官就是人的灵。植物是一元的,只有体;动物是二元的,有体和魂;人则是三元的,有灵、魂、体三部分。
按照神创造的原则,低等的生命是为着高等的生命的。例如,植物的生命青草是为着动物的生命牛羊的;植物(蔬菜,粮食、水果)和动物(牛肉和牛奶)是为着人的。而人的生命则是为着最高的、非受造的生命—神的生命的。人乃是为着接受神的生命,与神的生命是一,并彰显神的生命的。人应当爱护动物,保护动物,但人不是为着动物的,动物乃是为着人。将人等同于动物,看作像牛羊、蝼蚁一样,实在贬低、轻贱了人的价值。
四、圣经所启示基督徒的“神人生活”与“佛经”中的自虐苦修
圣经启示基督徒乃是里面有神生命的正常人。基督徒的生活乃是在正常的人性中活出神的生命的生活。所以基督徒的人性生活是正常的,有正常的婚姻,正常的家庭,正当的职业,但在正常的人性生活中彰显神的生命,就是爱、光、圣、义,活出一个爱神又爱人的生活,且在人群社会中作光作盐。作光乃是驱除黑暗,作盐乃是消杀腐败、堕落。
“佛经”却说,“若有发心,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能燃头指,乃至足一指,供养佛塔,胜于国城妻子……”(《妙法莲华经》)在另一本“佛经”《华严经》上, “断手足”、“截耳鼻” 、“挑双眼”等等的残酷,也是“救度众生”、“令其解脱”的“慈悲”手段。八指头陀寄禅和尚,27岁在阿育王寺礼佛,剜臂肉如钱大者数块,注油於中燃之供佛,后又燃去左手两指供佛;在越南有广德焚身;在台湾也有某法师燃去一指……焚身自残成了佛教里了不得的“功德”。最为普遍的自残是,每一位和尚和尼姑头上都烫香洞。圣经中的使徒保罗在歌罗西书二章中对这样恐怖的行为作出如下注解:这些都是照着人的吩咐和教导,一经使用,就都败坏了。 这些事在私意敬拜,自表卑微和苦待己身上,确有智慧之名,但在克制肉体的放纵上,却是毫无价值。
柒 作为佛教徒,如何成为基督徒,并过基督徒的生活?
一、悔改转向神
作为佛教徒,你是灵里虚空、寻求信仰的人,但你没有找到真实、正确的信仰,你可能拜过“佛”、“菩萨”以及各种人造的偶像。“世人蒙昧无知的时候,神并不鉴察,如今却 吩咐各处的人都要悔改,因为祂已经定了日子,要借着祂所设立的人,按公义审判 天下;祂已叫这人从死人中复活,供万人作可信的凭据。”(徒十七30—31)作为佛教徒,你多少认识、经历人生的痛苦,但你的修炼、苦行岂不是带给你更大的痛苦吗?岂不知神爱世人,祂的心意并不是要人痛苦,更不是要人用苦待己身对付痛苦,祂乃是要用喜乐的生命、喜乐的灵充满我们,使我们胜过痛苦。你需要转向神!
作为佛教徒,你知道你自己犯过不少罪,你的良心谴责你、定罪你,你试图用做好事、行善事抚平你的良心。但行善事、做好事是你本来就应该做的。你所做的这些好事、善事并不能消除你的罪案、还请你的罪债。你不能自己救赎自己,你需要神的救赎。你需要转向神!作为佛教徒,你多少受到你里面内住之罪的辖制、困扰。可能你不叫它罪,也许你叫它“无明”、“业力”,反正是你里面的一个东西,你讨厌它、试图克服它、除掉它,却是除不掉,克服不了的。你试图用佛教提供给你各种修炼方法来除掉它。你修炼的结果如何呢?你里面的贪心减少了吗?欲望减少了吗?骄傲减少了吗?脾气减少了吗?岂不是越修炼,这些东西越多呢?你的修炼是徒劳无益的!
圣经中的保罗原来也是一个立志为善,想要用自己的努力改良自己的人,他对自己的经历作了如下的描述:“我知道住在我里面,就是我肉体之中,并没有善,因为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因为我所愿意的善,我反不作;我所不愿意的恶,我倒去作。若我去作所不愿意的,就不是我行出来的,乃是住在我里面的罪行出来的。于是我发现那律与我这愿意为善的人同在,就是那恶与我同在。因为按着里面的人,我是喜欢神的律,但我看出我肢体中另有个律,和我心思的律交战, 借着那在我肢体中罪的律,把我掳去。我是个苦恼的人!谁要救我脱离那属这死的身体?”(罗七18~24)这岂不是你的经历呢?谁能救你呢?谁都不能,只有神能,只有主耶稣能。你需要转向祂,接受祂的拯救!
作为佛教徒,你多少认识人的虚空、人生的虚空、日光之下,万事万物皆虚空。在佛教的思想里,一切的最终结局都是虚空。宇宙、人类与世界万有在经历“成”、“住”、“败”之后都成为“空”,就是一齐消亡。连“佛”也要为“魔”所胜,至终“佛国”也要“寂灭”。佛教所描述的,就是堕落人类,远离神之后,在旧造里的真实光景;给我们清楚看见,人若没有真神,没有真实、永远的生命,其结局是何等的可悲!人追求永远,永远却是虚空。
然而,你需要认识,世人里面既然都有对“永远”渴望、追求和期盼,就必然有一个真实的东西满足人追求的渴望。圣经说“神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又将永远安置在世人心里”(传三11)。神将“永远”,就是对永远之事的渴望,安置在人心里,使人寻求神这永远者。在全宇宙中,只有神是永远的,祂的灵是永远的(来九14),祂的话是永远的(彼前一25),祂的生命是永远的(约三15~16),祂的生命也是真实永远的生命(提前六19)。你只有转向神,得着祂这真实、永远的生命,才会脱离虚空,有真实的满足和享受。
二、信入主耶稣
你需要停下你自己的一切努力,悔改归向神。悔改不是痛改前非,悔改也不是改过自新,悔改乃是心思转变。以往,你是背向神的,凭自己的努力作好人,作宗教徒,现在需要停下自己,简单地转向神,相信主耶稣为你作成的一切,接受主耶稣作你的救主和生命。主耶稣已经为你受死,完成了救赎;祂也已经从死里复活,成了赐生命的灵,要将永远、真实的生命赐给你。你只要简单地打开你的灵、敞开你的心,开口呼求祂的名,向祂祷告,就必得救。请你开口祷告说,“主耶稣,我需要你!主耶稣,赦免我拜人、拜偶像的罪,主耶稣,谢谢你为我受死,谢谢你为我复活。主耶稣,我接受你作我的救赎主!主耶稣,我接受你作我的生命和救主!
三、不要怕,只要信。借“信而受浸”迁入神爱子的国
你信主耶稣之后,撒但有时会叫你害怕,说你转变信仰就会得罪佛。你需要立刻受浸,从撒但的权势迁到神爱子的国里。主耶稣论到祂在十字架上的死时说:“现在这世界受审判,这世界的王要被赶出去”,“这世界的王受了审判”。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死不仅救赎了我们,释放了永远的生命,祂还为我们审判了这世界的王—撒但,连同他的权势—罪与死,以及他的帮凶—邪灵和污鬼。我们借着受浸,就与基督联结,与撒但断绝。“祂拯救了我们脱离黑暗的权势,把我们迁入祂爱子的国里”(西一13)。一个没得救的人,无论拜佛与否,都在撒但的黑暗权势之下。一旦信而受浸得救,就脱离了撒但黑暗的权势,进入神爱子的国里。撒但、邪灵、鬼、偶像包括佛,在他身上再无权势。
四、清理旧生活,除掉偶像和邪污之物
我们的神是万有的创造主,是我们的救赎主,是我们神圣生命的源头,也是我们唯一的敬拜对象。“神是灵;敬拜祂的,必须在灵和真实里敬拜”(约四24)。神憎恶任何的偶像崇拜。在旧约里,神告诫祂的子民:“你们不可作什么神像与我相配,不可为自己制造银或金的神像”(出二十 23);而在新约里,神定罪 “将不能朽坏之神的荣耀,改换为必朽坏的人、飞禽、走兽和爬物之像的样式”(罗一23)的行为。
任何神以外的敬拜对象都是偶像,物质的或非物质的。而拜偶像就是“将神的真实换为虚谎,去敬拜事奉受造之物,不敬拜事奉那创造者”(罗一25)。在神的律法中,第一条就是“除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出二十3),这指明多神的思想是亵渎神的犯罪思想。依次而下,神告诫说:“不可为自己雕制偶像,也不可雕制任何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之物的像。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们;因为我耶和华你的神是忌邪的神”(出二十4~5上)。这里明言,无论雕制、跪拜、还是事奉,任何与偶像相关的行为在神的眼里都是犯罪,这样的行为惹动神的嫉妒,是极其得罪神的。
无神文化的一个极大特征就是拜偶像,佛教里没有神,却有许多的 “佛”、“菩萨”、“罗汉”等。拜偶像不仅得罪神,而且败坏人,“外邦人所献的祭,是祭鬼,不是祭神”(林前十20),偶像、祭偶像之物,都算不得什么,但在这些后面的乃是鬼,是神所憎恨、所恨恶的。鬼是偶像的实际。拜偶像就是与鬼联合。一个拜偶像,与鬼交通,有分于鬼的人,在悔改重生的时候,已经被圣灵分别脱离了鬼的权势。然而若这个人不除去偶像,脱离拜偶像的生活,依旧有再次落到鬼的权势下的危险,甚至更为可怕。“污灵从人里面出来,在无水之地荡来荡去,寻找安歇之处,却寻不着。便说,我要回到我所出来我的屋里去。到了,就见里面空着,打扫干净,装饰好了。于是去另带了七个比自己更恶的灵来,一同进去,住在那里。那人末后的景况,就比先前更坏了”(路十二43~45上)。
无神文化敌对神,偶像顶替神。圣经明确预言,在这个世代的末了,人类的无神文化、偶像文化将终结为一个 人,“那造成荒凉者”(但九27),就是敌基督;而人类各样的偶像,也将终结于一个“行毁坏的可憎之物”(太二四15),就是敌基督的像。他们的定命是火湖。
五、积极追求神自己,
恰如圣经所说,“贪婪就是拜偶像”,很多迷信的人求“神”拜佛,都以“利己”为目的,带有很强的功利性,要么求平安、健康,要么求升官、发财。这是我们常见的所谓拜佛的原因。这些敬拜佛教偶像的人,给偶像烧香、许愿,就是要得着看得见、摸得着外面物质的好处。这样的敬拜暴露了敬拜者自私、贪婪的本性。而这些躲在偶像背后,接受人敬拜的邪灵、污鬼,既不公义、也不圣别,与敬拜他们者一样自私、贪婪,借着给予敬拜者外面物质的利益,骗取他们的香火敬拜。
“创造宇宙和其中万物的神,既是天地的主,就不住人手所造的殿,也不用人手服事,好象缺少什么,自己倒将生命、气息、万物赐给万人。”(徒十七24~25)“神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入祂的,不至灭亡,反得永远的生命。”(约三16)创造万有的神爱我们,愿意把全宇宙中最宝贝的白白地赐给我们,就是把祂的独生子,祂的自己,祂的生命、性情赐给我们。
我们人的需要并不是外面物质的财富,升大官、发大财,最后也不过得着一个棺材。为着我们的生存,人是有一些物质的需求,但太多物质的贪求反倒成为人网罗和烦扰。人真实、永远的需要就是神自己。我们的灵被神重生,我们的魂需要被祂变化,至终我们的身体也需要被神充满而得荣。我们信而受浸得救之后,就开始一个天天享受基督,时时追求基督的生活。我们对基督这无价之宝的认识、经历和享受,会使我们摒弃对祂以往任何事物的追求。就像保罗所说,“不但如此,我也将万事看作亏损,因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我因祂已经亏损万事,看作粪土,为要赢得基督,并且给人看出我是在祂里面,不是有自己那本于律法的义,乃是有那借着 信基督而有的义,就是那基于信、本于神的义,使我认识基督、并祂复活的大能、以及同祂受苦的交通,模成祂的死,或者我可以达到那从死人中杰出的复活。”(腓三8~11)
六、单单地爱神,并被神的爱充满、浸透
神是生命的源头,也是爱的源头。祂对我们的爱,就生命一面,是父亲的爱,就享受、满足和安息一面,是丈夫对妻子的爱。“我们是神的儿女”;“造你的是你的丈夫”。我们信主得救之后,就要爱神,并被神的爱充满、浸透。“神的爱已经借着所赐给我们的圣灵,浇灌在我们的心里。”(罗五5)我们越亲近神、享受神,就越被祂的灵充满,被祂的爱充满。基督徒的生活乃是一个被神的充满而爱神又爱人的生活。
没有评论